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自南宋始,许多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收录了周敦颐的《太极图》。
之所以强调基于爱,是说这些次生的情绪是有源的,它们发于人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真情,而不是出于在某些观念熏陶下养成的麻木的习惯。故孟子感慨: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尤不见其有彼此之间也。参考文献: [1]安学玲,杜运辉.先秦儒家价值哲学的意蕴、特殊及其当代意义[J].河北学刊,2019(3).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戴震.与某书[M]//戴震全书:第六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 [4]冯达文.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牟宗三.圆善论[M]//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2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董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边界意识[J].衡水学院学报,2020(3). [8]冯友兰.新原人[M]//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10]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11]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M].成都:巴蜀书社,2016. [13]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14]黄玉顺.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2(3). [15]李守奎,洪玉琴.杨子法言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6]朱熹.朱子语类:卷95[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李海超.心灵的修养--一种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18]谢遐龄.《孟子》《荀子》感学初步比较--儒家之美学的可能性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9]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3]朱熹.四书或问[M]//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吴光,陈明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5]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6]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7]李海超.阳明心学与儒家现代性观念的开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注释: 1这里所说的人道不可抹杀的本源性地位,不仅仅是说人道的很多功能不可为天道所替代,而且还强调人道具有不可还原于天道的方面,或者说人性具有不完全来源于天命的内容和诉求,天命不是人性的充分根据。(郭店竹简《穷达以时》[6](P111)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三才之道也。人的需求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这一点先秦儒家是承认的。只有基于人道世界的价值理念,才可能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他出版于1985年的《圆善论》一书的第一章,就是对《孟子·告子》篇的逐章疏解。
在游戏的第一个场景中,试验者先让主角艰难努力地去掀盒子上的盖子,然后让一个玩偶过来抓住盒盖一下子打开,而让另一个木偶跳到盒子上,砰的一声将盒盖牢牢关上。第二种方法或入径可称之为迂回、注入式重释(injective reinterpretation),以牟宗三和安乐哲(Roger T.Ames)的相关论著为代表,指的是将外部要素注入一个具有恒常价值的哲学理论中。这样做的理由是:(1)介绍和评论孟子研究中的典范性著作,并藉此就我在孟子人性论问题上的观点倾向作简要的解释。这是安乐哲与其他学者之间最大的分歧[5](P74)。
我将进一步指出,当孟子论及人性时,他确实指的是人类的本性(human nature),一种在特定的和明确可辨的意义层面上的人性(尽管这种意义可能不同于某些主流的西方观点),而且他所使用的概念也直接包含了普遍人性的观念。以下是孟子人性论论纲,它素朴而审慎,与张岱年教授对文本严谨、细致的解读密不可分: (1)孟子所谓的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之特性,尽管孟子并不否认人与动物有相似的生物特性。
[2](P28) (2)孟子确实给出了其偏爱道德冲动胜过人类其他自然欲求的理由。严格的普遍性,例如人类心智的特性,明显不同于味觉、视觉和听觉的非严格的普遍性。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回答会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待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态度,而这反过来又将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品质。比如,牟宗三将康德概念注入孟子学说中,而安乐哲则为他的新诠释注入了杜威观点。
孟旦揭示出了一个通常被忽略的问题: 孟子以主张人性善而著称,这往往掩盖了其思想中人性观念的复杂内涵。再比如,她批评理雅各(Legge)将四端译成four principles,因为这样的对译表达出来的是不相宜、不适当的静态感,缺少了孟子理论中那种特有的初始感、成长感以及潜在的发展感[5](P96、P35)。当孟子将心比之于口、耳和眼时,他这样做是为了说明心所具有的先天的同情能力,与口、耳、眼所具有的功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到一千年之后,当时的宋代新儒家学者用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解释人性的两重性,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迂回、注入式诠释背后的目的及其结果与创造性阐释的目的和结果十分接近:它倾向于推进新的重构。动画显示,有个红色圆球正试图爬上山坡,在其中一个场景中,一个黄色方块体跟在红色球后面,轻轻地把它推上山,这代表帮助的行为(helping)。
葛瑞汉接着分疏了孟子论说的三个主要步骤: (1)道德倾向与身体的生长发育一样都属于天性,四端是仁义礼智四大美德的萌芽(germinations)。迂回、注入式重释可能是进行现代诠释和重构的一种颇具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但是,如果诠释者对于重构过程没有充分的自觉和清楚的解释,那么它可能会导致古代思想家实际所言与其现代发展之间的混杂。
孟旦在此指出了孟子研究中混乱和分歧形成的一个隐性根源。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布鲁姆团队又引入了一个新角色,这个新角色既没有为主角提供帮助,也没有做出阻碍主角的行为。对于这些主流(mainstream)儒家学者而言,共同的人性(人文)意识反过来又是建立在对共同人性直觉的基础之上,而在这种直觉中,人类的生物本性始终被考虑在内。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证明,指导婴儿选择的理解力实际上是否属于道德上的。然而,只要我们的目的是恢复一部作品可能存在的事实和真相,那么直接、素朴式的释读即便不是探求古代文本的最佳方式,它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显然是对孟子人性观念的本质主义理解,而这一诠释路径则受到安乐哲的间接批评。
但在多数情况下,我发现当一个人被哲学情趣或者现代关切所支配时,他会倾向于忽略历史——文本方面的证据和准确性。心理学家们发现,婴儿观看帮助行为时的反应是肯定的,而观看阻碍行为时的反应是否定的[13](P25-26)。
这些方面的问题短时间内是不容易克服的,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和个人适当的努力,促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善。我之所以选择直接、素朴这一用语,是为了将其与我们将要在下文讨论的迂回、注入式诠释进行更清晰明了的比对。
当华霭仁说,共同的人性意识是建立在对人类共同本性直觉的基础之上,在这种直觉中,人类的生物本性总是被考虑在内时,她所援引的直觉(intuition)和生物本性(biological nature)清楚地表明,所谓的共同和人性不是作为西方主流形而上学的专用术语,而是作为日常用语来使用的。⑤牟宗三的著作在中国香港、台湾及大陆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但鲜有学者论及牟宗三重构孟子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换言之,人性在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是完满的了,因此它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也不应当被改变。支持安乐哲的著作,可参阅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的《孟子论成人》(奥尔巴尼:苏尼出版社,2005年)。因此,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根据我的理解,安乐哲引入过程哲学以作为阐释工具,是希望将孟子理论引向一个适应现代需要的新方向。
他观察到,虽然孟子宣称道德倾向是唯一完全属于人类的自然冲动,但他从未暗示过它们是人类本性的全部[2](P27)。[10](P82)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安乐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孟子的性的变化是体现在个性上,而不是体现在与他人共有的任何特征即共性上。
[2](P38-40) 虽然我从总体上赞赏葛瑞汉的分析,但就他的主张而言,我有四点看法:(1)他对于倾向(意向)趋向以及萌芽等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他本人在解读孟子关于人性和道德起源的观点和立场方面,是倾向于采用直接、素朴式读法的。这让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婴儿对于红色球在其他角色面前的行为表现的期待。
孟旦,这位中国的人观念研究的先行者,也总是使用human nature一语来探讨中国传统中的人性理论。因此,纯善的特性是每个人成为君子和圣人的根由,而气质之性可能表现出内在的善,也可能使内在的善含混不清,这就是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
[2](P35) (3)孟子只是认为,把性看作是我们最主要的道德倾向,而不是将其视为命,对于我们而言,是有益处的。因此,一般而言,同类事物是彼此相似的。假如我们不希望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和科学发现相脱离,那么我们就应当积极地从科学发现中汲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探究和反思接纳这些理论的原因和理由应该是有重要意义的,它有助于我们树立起对待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正确态度,而这反过来又将长期影响我们生活的品质。
我很感激他将我从惯常的做法中唤醒,尽管由于我有更为广泛的关切,没有完全接受他的改进建议。二、迂回、注入式诠释 迂回、注入式诠释这一用语,来自我对牟宗三和安乐哲如何诠释孟子人性观的考察。
我认为他对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思想差异的强调是完全正确的⑦。我并不认为这两种取向中的一种优于另一种,因为这取决于学术研究的具体目的以及与之相应的目的本身的实现或成就[1](P60-96)。
这个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婴儿可能会被施以援手、给人帮助者所吸引,也可能会对障碍制造者有所反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希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意义层面上来理解华霭仁所使用的naturecommonuniversal等等术语。
1 留言